51吃瓜网

上百名村民身份被冒用办营业执照,原因令人震惊

顶端新闻此前报道,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吕王镇刘院村多位村民称,该村百余名村民的个人身份被人冒用,注册成为个体工商户。

5月12日,大悟县通报称,经查,2011年至2023年,吕王镇原工商所邓某、方某等人在“市场主体增量行动”中,违反依法合规的工作要求,通过镇政府工作人员获取刘院村部分村民身份信息,违规办理工商营业执照154个,涉及村民134人。同时排查出其他乡镇违规办理工商营业执照84个。

通报称,将对违规办理的工商营业执照依法注销,对利益受损群众落实相关政策,对违规人员依法依规予以追责问责。

“市场主体增量行动”

引发的造假行为曾被曝光

顶端新闻记者注意到,官方通报中提到的“市场主体增量行动”,已在当地部署多年。今年1月,孝感市市场监管局召开2024年全市市场监管工作会,提出“开展经营主体提质增量行动”等十项工作。

大悟县政府官网数据显示,2023年,大悟县新增市场主体11029家、同比增长20.2%,企业占比25.8%。

据媒体报道,孝感市政府确定了大悟县2024年的预期目标,即新增经营主体11600户以上,企业占比达到25%以上。而县委、县政府则提出了高于市级制定的预期目标:新登记经营主体13000户以上、新登记企业占比25%以上。

数据显示,大悟县一季度新增经营主体4693户,目标完成率120.33%,其中新增企业825户,企业占比17.58%,两项指标占比均居全市第三。

顶端新闻记者注意到,一些地方因“市场主体增量行动”引发的造假行为曾被媒体曝光出现。央广中国之声曾报道,山西大同阳高县被曝在推进“市场主体倍增”计划时,存在严重造假现象。具体方式为:由乡镇领任务再分到村里,而村支书只能找亲朋好友登记注册,甚至把多个经营主体都注册在自己名下。有一名村支书竟注册了23家市场主体,只有3家合作社是真实存在的。

官方核查称,阳高县在工作中确实存在造假情况。当地表示,深刻认识到县委、县政府推进市场主体培育工作落实不到位,重安排部署、轻管理指导,对一些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放,把市场主体培育发展简单理解为注册即培育、入库即发展”等误读曲解、执行偏差的问题,发现不及时、纠偏不够。为此,阳高县在全县范围内立即开展市场主体“大起底”,对排查出的非正常市场主体依法公示注销。

基层声音:

层层摊派新增市场主体,无法兼顾正常工作

5月12日,一位曾在某省乡镇市场监管所就职的人士接受顶端新闻记者采访时说,新增市场主体是层层摊派下来的任务。镇市场监管所是基层部门,一般只有两三个人,需要短期内完成大量任务,严重影响日常的食品药品监管等工作。

该人士称,2022年末,他所在的镇市场监管所被指派两个月内完成200个营业执照注册。“短期内增加这么多,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为了完成从任务,后来上级部门协调镇政府,摊派到村里执行。”

“登记过程需要办理人提出申请、填申请表、人脸识别、输入电脑、上报系统等流程,完成一个办理约需30分钟,占用了大量时间。”上述人士告诉顶端新闻记者,从其办理的实际效果看,约一半的人确实有办理营业执照的需求,另一部分就成了凑数的指标。

顶端新闻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全国各省县一级的个体工商户登记权限,逐渐下放到乡镇(街道)。这项改革被称为“进一步提升个体户办理效率,加快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新增市场主体的层层摊派,涉及到多个部门。如市场监管部门提出具体数据指标,下发到县一级市场监管局,县局垂直分派至各乡镇市场监管所。由于乡镇市场监管所无法指挥村一级,县市场监管局可能会协调乡镇开会,再由乡镇指派各村分配任务。

专家建议:

应把注意力放在真正的营商环境优化上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名誉所长朱启臻接受顶端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很多地方提出市场主体倍增计划,然后一层一层下指标,导致数据造假情况。这种现象是典型的形式主义。中央强调要发展经济,很多地方不清楚应该如何发展,就用数字来应付,用数字来造政绩。

“这也导致基层没有时间干正事,每天应付检查、完成指标,已经没有精力再做应该做的事情,干扰了社会的运行秩序。”朱启臻说。

朱启臻建议,上级部门的主管领导应该把注意力放在真正的营商环境优化上,通过环境的优化来培育市场主体,而不是去造数据。除了新增市场主体,目前其他方面也存在形式主义,导致基层苦不堪言,必须要严肃处理。建议加强对干部的约束、培训,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掌握经济规律,多调查研究,真正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