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吃瓜网

“玩梗”的年轻人不只是为了标新立异

如今,“玩梗”成为年轻人的流行文化。根据“中青校媒”日前面向全国近1000名高校大学生展开的调查显示:72.48%的被调查者愿意主动“玩梗”,26.61%表示“顺其自然”,仅有0.91%的被调查者非常抗拒接收最新的网络流行语。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年轻人对“玩梗”并不排斥,甚至热衷如此。

  到底什么是“玩梗”?恐怕连沉浸其中的年轻人也很难精准表述这个概念。一般来说,这指的是社交语言中的新奇有趣的内容,但由于这些表达或来自网络社群,或来自实际生活中的“偶发妙语”,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来源,也没有一个标准的文化评判体系。从问卷调查来看,年轻人热衷“玩梗”的原因,主要在于:方便与朋友交流(47.78%),利于语言表达更有趣(75.71%),有助于语义表达更加准确(20.26%)和为了展示自己的标新立异(9.88%)。可以看到,真正是为了标新立异的年轻人,只占一小部分,多数年轻人“玩梗”还是看重了其中的趣味与社交功能。

  从趣味上看,这些“梗”的普通特征,就是诙谐幽默,其中也不乏一些“自黑”和“自嘲”的调调儿。比如最近风靡网络的“奥利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梗”。虽然这个“梗”最早来自一个备受争议的网红“朝阳冬泳怪鸽”——他在镜头前,伴随着十分夸张的动作与表情,喊出那段“流行语”:“消除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面对恐惧,坚持才是胜利,加油,奥利给!”很多年轻人不仅在网上模仿“奥利给”的语气和表情,也在线下用这个“梗”来激励自己,甚至还有学生在大考前夕来一番“奥利给式的宣誓”,激励斗志,舒缓考前的压力。

  类似“奥利给”这样流行的“梗”还有很多,比如“鸡你太美”“雨女无瓜”“硬核”“海王”等,这些“梗”背后的故事虽然各有不同,但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趣味横生。面对现实压力时的年轻人,用“玩梗”来调剂生活,让自己和身边人更加快乐,这何尝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除趣味性之外,“玩梗”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身份认同。虽然当代网络文化看起来是“去中心化”与“无主潮”的,但也因此产生了无数个小圈子。这些文化小圈子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话语壁垒,不同圈子之间虽有对话交流的可能,但未必能真的适应与理解彼此。各自小圈子里产生的“梗”,其实正是圈地自萌的结果。 因此,如何判定自己与对方是一个文化圈子的,“梗”就成了鲜明的身份识别标志。

  比如,影视鬼畜圈子里的“意大利炮”,就是一个判别使用者是否是“自己人”的典型的“梗”。没看过鬼畜版《亮剑》的人,恐怕会对这个“梗”一头雾水,当然也无法进入圈子内部的畅快交流中。而知道“意大利炮”这个“梗”来源的朋友,则很容易识别“自己人”,从而进入更加深入的“切磋”。当然,有些“梗”也随着影响力增强,而突破了小圈子的限制,成为更加知名的“流行梗”。但即便如此,很多不上网或不关注亚文化的人,依然搞不懂它的意思。因此,身份界定与认同的功能,也是“玩梗”的意图所在。

  不过,“玩梗”背后也有一些负面层次的东西。比如,有些“梗”的确是粗鄙之语,不久前被网友高度关注的“祖安文化”里,其实也有一些“流行梗”,但那些内容简直与脏话没有区别,应当成为年轻人拒斥的文化垃圾。还有一些在现实生活中起源和传播的“梗”,可能涉及侵害年轻人尊严与名誉的问题,比如那些针对个体身体特征制造的“绰号”,在小圈子里也会变成一个“梗”,只是它很伤人,有素质的年轻人应当自觉抵制这些东西。

  “玩梗”作为年轻人喜欢的表达方式,外界对其态度,应当是包容与积极引导。作为青年流行文化的一部分,“玩梗”中有不少有趣的信息,等待我们去挖掘与思考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